李秀金:基于區域一體化的城鄉有機廢物處理與生態循環利用模式與應用案例
有機廢物來源于城市生活垃圾、輕工食品發酵行業、農業種養殖業和村鎮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約80多億噸,是我國面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
我國大城市、大型工業企業和規模化種養殖業有機廢物處理和利用比較好,但中小城市、縣城、小型養殖場和村鎮生活垃圾等處理利用存在許多問題,其特點是廢物產生量不大、種類多、單一處理困難,因此,迫切需要從技術和模式選擇上開展研究。針對此問題,北京化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固廢分會副主任委員李秀金教授提出了“基于區域一體化的城鄉有機廢物處理與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并分別就中小城市、縣城和村鎮有機廢物處理分享了3個工程應用案例。
中小城市、縣城、小型養殖場和村鎮等產生的有機廢物是目前我國環境問題關注的重點
按照我國城市分類,我國擁有超大城市7個,特大城市10個,大城市21個,中等城市103個,小城市380個,城市之下劃分縣城,縣城之下再劃分村鎮,村鎮居民達6.5億人。
我國每年產生的有機廢物多達80億噸(不含43億噸高濃度有機廢水),其中超過70億噸有機廢物來自農業農村源,包括作物秸稈10億噸,畜禽糞便62億噸,村鎮生活垃圾1.2億噸。而我國每年產生城市生活垃圾2億噸左右。每年工業源產生有機廢渣3.5 億噸與 43億噸高濃度有機廢水。
李秀金表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超大、特大和大城市、大型工業企業、大型養殖場的垃圾體量并不是我國有機廢物總量的主體。城市管理者非常重視城市垃圾處理,在城市固廢處理領域,有許多成熟的工藝路線和解決方案,城市垃圾并不是不可解決的難題。真正的問題存在于中小城市、小型工業企業、小型養殖場產生的有機廢物和村鎮生活垃圾。而且由于小型養殖場廢物、縣城和村鎮垃圾長期缺乏治理,有機固廢物容易腐爛造成污染,環境影響面大,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目前,我國環保市場涌現了許多治理技術與解決方案,但這些技術與解決方案是否能應對中小城市、村鎮垃圾、小型農業和工業產生的有機廢物處理?
區域城鄉一體化集中處理和生態循環利用是朂適合國情的途徑
中小城市、小型工業企業、小型養殖場有機廢物有種類多、數量少、難以單獨處理的特點,因此,李秀金認為打破城鄉、工業和農業的界限,實現區域城鄉一體化廢物集中處理和就地生態循環利用是朂適合國情的途徑。
有了思路,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有機廢物處理技術很多,每種技術各有其優點。但是李秀金表示,他比較看重厭氧消化技術,這一技術具有很多特點:1,一個設施處理多種廢物、避免重復建設,符合小城市特點;2,多功能,除了廢物處理功能外,還可產生沼氣等清潔能源,助力有機農業發展;3,適應性強,含水率高和低的廢物、高濃度有機廢水都可用不同方式來處理;4,技術相對成熟、應用經驗豐富:5,可復制推廣。
以山西晉城(中等城市)、甘肅高臺縣(縣城)、山東德州黃河涯鎮(村鎮)三個項目為例,介紹了基于區域城鄉一體化的沼氣/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料生態循環利用模式。這三個模式利用李秀金教授團隊研發的厭氧發酵技術,成功地解決了中小城市、縣城和村鎮有機廢物處理和生態循環利用問題,可以實現城鄉有機廢物的完全的循環利用,真正實現“無廢”排放。
李秀金教授分析道,這種模式有四大優勢:1,以城市垃圾、工業有機廢物、農業種養殖廢物為原料,生產沼氣“生物天然氣”和有機肥料;2,實現城鄉多種有機廢棄物的集中處理、就地轉化、生態循環利用;3,解決整個區域范圍內的各種有機廢物環境污染問題,提供清潔能源,發展生態農業;4適應性強、可復制。
“一旦做好了這種模式,可以將其復制推廣至其他地區。”李秀金談道。
上一頁:城鄉有機廢棄物的特點
下一頁:使用有機肥的好處